本文共 2140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7 分钟。
概述:什么是测试管理的艺术?在物联网、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发展,三网合一成为大趋势的未来,测试管理艺术又将何去何从呢?本文旨在与对测试管理感兴趣的同仁进行探讨。
名家名言
艺术不是你所看到的东西,而是你让别人看到的东西。
——埃德加 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
什么是测试管理的艺术?
一提到艺术我们马上就会想到绘画、雕塑、戏剧、建筑、舞蹈、诗歌等等,但在这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测试管理的艺术。首先我们来看,什么是测试?ISTQB为测试做了如下定义:
测试是一个过程,它包括了软件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有静态的也有动态的。它涉及到计划、准备和对软件及其相关工作产品的评估,目的是
● 判定软件或软件的工作产品是否满足特定需求;
● 证明它们是否符合目标;
● 发现缺陷。
但是什么时候做测试?是在产品将要完成的时候来做还是从产品需求定义的时候就开始做?实际经验又告诉我们,如果在产品将要完成的时候再做测试那么就太晚了,预防缺陷远比发现缺陷耗费的费用和时间少的多。所以,测试的目的应该是:
● 预防缺陷;
● 提供与产品质量相关的信息和信心;
● 发现缺陷。
什么是管理?
管: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行使一定的权力,组织分配人员执行任务。
理: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控制过程,使其条理化、有序进行。
测试管理(manage)就是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和改进过程从而达到测试目的的一切方法和活动。制定计划(或规定、规范、标准、法规等)是设计达 到目标的路径,将整体的大目标分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确定实现阶段性目标所需要采取的战略措施,部署相应的人力、物力、规定走向目标时应该遵循的规 范、标准、法规和过程等;执行就是按照计划去做,即实施;检查就是将执行的过程或结果与计划进行对比,总结出经验,找出差距;改进首先是推广通过检查总结 出的经验,将经验转变为长效机制或新的规定;再次是针对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纠正,制定纠正、预防措施,以持续改进。
测试管理的艺术就是创造管理方法和技巧,创造性的运用管理方法和技巧实现测试的目的。它应该是基于实践的,与时俱进的,同时也是感性的,反映人类内心的情感和诉求,反映对理想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的艺术才会有生命力。
回顾国际上的管理学艺术之路,我们可以看到管理学经历了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行为科学到战略管理
从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1956—1965)
从组织中的人到人的组织(1966—1975)
从过程管理到战略管理(1976—1985)
第二阶段:从组织变革到知识管理
从职能组织到变革组织(1986—1995)从组织管理到知识管理(1996—2005)
回顾软件测试的目的演变,我们可以看到如下的脉络:
以调试为主(从有软件开始-1956)
证明程序是正确的(1957–1978)
证明程序中有错误(1979–1982)
评估产品能力(1983–1987)
预防缺陷(1988–1992)
预防缺陷,发现缺陷,评估质量(1992– )
管理理念方法和技巧都是以目标为导向的。当我们的目标发生了变化的时候,管理的艺术也随之得到了发展。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管理艺术随着测试目的的变化而变化,在有一个时间上一一对应(或者略带滞后)的关系。
比如在测试目的从“调试”转换到“证明程序是正确的”时,也是管理艺术从个体行为到组织行为转变的过程。再比如,当测试的目的从“证明程序中有错误”改变为“评估产品能力”时,管理艺术也经历了从过程管理到战略管理的转换。
随着物联网、云技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测试管理也受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因为测试对象的开发规模,组织形式,应用范围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都产生了前所未有的革命。如何创造管理方法和技巧,创造性地运用管理方法和技巧来适应这场革命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
笔者以为,未来的测试组织和测试过程应该体现:效率 Performance,安全 Security,随时可取 Availability,灵活收放 Scalability的特性。
未来的测试管理应该是
● 多种软件生命周期的组合 – V模型和敏捷开发敏捷测试的一体化;
● 多种测试组织形式的组合 – 内包、外包、研发测试人员角色互换,独立测试团队,第三方测试多种测试组织形式的一体化;
● 多种文化交融,超越地域分布,集目标管理、知识管理、人才管理、信息化管理为一体。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创造出新的测试管理艺术。
让我们听从内心的直觉,听从内心对美的呼唤和追求,一起去探索寻求21世纪新的测试管理艺术,并将这些艺术表现出来。因为正如法国古典印象主义画家埃德加.德加(Edgar Hilaire Germain de Gas)所说的:
“艺术不是你所看到的东西,而是你让别人看到的东西。”
本文出自seven的测试人生公众号最新内容请见作者的GitHub页:
转载地址:http://riyyo.baihongyu.com/